小行星上发现海洋(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

 2023-08-12 17:10:28  情感 作者:admin

大家好,我是小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关小行星上发现海洋(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的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是的,俺就是你滴小助手,不管啥事俺都能给你出主意。有啥问题都可以问俺,俺会尽力帮助你解决。快来让俺帮你出出主意吧!

为啥太阳系有个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就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一个密密麻麻的小行星聚集区,里面大约有120,437颗已经被编号的小行星,发现了98.5%的小行星都在这里。这个地方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地方,估计有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所以被叫做主带或者小行星带。2.17到3.64天文单位的距离范围内,聚集了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一起是因为太阳的万有引力和木星的万有引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小行星带是一群原始太阳星云中的星子形成的,它们比行星小一点。但是由于木星的重力影响,这些星子没有形成行星,而是相互碰撞形成了很多碎片和残骸。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三颗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直径都超过400公里;主带中只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他的小行星都很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很多太空船已经安全穿越了它而没有发生意外。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根据它们的光谱和形式分成了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会形成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分的小行星族群,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尘埃的主要来源。

关于小行星带的起源和演化,目前还不清楚。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记录着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所以小行星的起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中重要的一环。有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这个空隙没有形成一个大行星,所以留下了很多小行星。目前被认可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认为太阳和行星形成的材料,包括尘埃和气体,在太阳系形成的最初几百万年中,因为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团块,并且使团块的大小稳定地持续增加。一旦团块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就能够通过重力吸引周围的物质,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小行星带的形成过程还不清楚。很多人认为,小行星带的大小和分布在大约40亿年前就已经稳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小行星带的主带的大小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但是小行星仍然受到很多后续过程的影响,比如内部的加热、撞击造成的熔化、宇宙射线和微流星体的轰击。小行星带不是原始的,相比起外面的古柏带的小行星,它们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经历的变化较少。

小行星带的内侧边界位于与木星的轨道周期成4:1共振的2.06天文单位处,这个位置上的天体会因为轨道不稳定而被移除。在这个空隙中的天体,在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中,可能会因为受到火星重力的扰动而被清扫或者抛射出去。关于小行星带的形成原因还有其他的解释,比如最早提出的爆炸说,认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亿万年前发生了大爆炸,分解成了千万颗小行星。还有人认为,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轨道上原本就有5-10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通过长时间的相互碰撞逐渐解体,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形成了大量的碎片,也就是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小行星带。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还没有达成一致。

啥时候海洋诞生的?

地球娘胎里,大打星际碰碰车特劲地发生,撒了一堆尘埃到大气里,挡了个严实,全球瞬间变成黑夜的黑暗。彗星、冻成冰的气体和块头行星砸地球,暴风骤雨百里扬。嘣嘣巨撞、火山爆发连环炸,岩石里埋藏的水和气体狂噴噴。这时的大气,状况恶劣,密度很大,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和几种气体混个不停。尘埃、蒸汽、火山灰组成的黑云遮天蔽日,雷声狂轰闪电爆棚炫。地面上,热气腾腾的浆岩海里,汹涌澎湃不停歇。早期地球的黑暗,想象不到会变成蓝色星球的样子。

地球的诞生时间,科学家们用了一种新技术来估测,叫做放射性测年。地球上的所有元素都有一定的原子量,因为它们原子核内的中子和质子数不一样。有些元素像铀、镭、钾和碳,因为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同,所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叫做同位素。虽然同位素的原子量不同,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有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同位素以一定的速率衰变,这个速率被称为半衰期。元素的半衰期就是这种元素从原始质量衰变到一半的时间。如果地质学家知道某种元素的半衰期,他们就可以通过测定岩石中父体和子体(衰变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岩石的年龄。举个例子,碳有三种同位素:两种是稳定的(碳12和碳13),一种是不稳定的,也就是放射性的(碳14)。当碳14发生衰变时,会释放热量并生成氮14。碳14的半衰期是5570年,也就是说,在某种物质中的碳14需要花5570年的时间使一半的碳14转变成氮14。地质学家可以通过测定岩石中碳14和氮14的量来估计岩石的年龄,这就是碳测年法。

科学家都说,咱们的地球和那些陨石啥的一样老,他们采用放射性测年的方法,推断出陨石大约已经存在了45亿年。他们现在认为在地球早期形成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结果把地球的一部分搞掉了,然后就形成了月亮。所有月亮上的岩石测年结果都显示比45亿年小一点。古陨石坑的测年结果,特别是月亮表面上的陨石坑里的岩石,显示大概要在45亿年前,地球就已经长到了现在这个大小,而且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频率也开始慢慢减少了。 再往前推,到了大约44亿年前,撞击事件减少的结果,使得各种熔岩海的活动也减弱了,地球的表面就开始冷却下来。然后就是,这些冷凝的岩浆慢慢地形成了一层薄而黑的地壳覆盖在地球上。当然了,行星撞击和火山喷发还是经常把地壳弄破,然后炽热的岩浆就乘机喷向天空。随着撞击事件越来越少,冷却过程不断进行,地球表面就开始形成越来越厚的地壳了。这个冷却的过程还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水滴就以降雨的方式落到地面上了。不久之后,暴雨把大地冲出沟壑,形成了第一个水的海洋。这时的海水不仅酸性很强,而且非常热,大概有100摄氏度(或者212华氏度)。火山喷发和大量的降雨把一些元素带进了海洋里,逐渐增加了海水的咸度。而且,围绕着地球的大气还都是二氧化碳,密度也大,非常腐蚀性。随着越来越多冷凝水的形成,阳光开始穿透那黑乎乎的云层。这个时候海的周围就冒出了好多高高的环形山,不过水的腐蚀力特别大,然后凶猛的洪水就从深谷中涌出,冲刷着山峰。最近几次小行星撞击,搞得海洋里都翻滚起来巨大的海浪,整个地球都被海啸席卷了。因为那时候的月亮离地球很近,所以海洋的潮汐作用特别强大。

海洋溶入二氧化碳,海洋中的碳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钙或石灰石,海底沉积的石灰石越来越多,逐渐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天空变得亮起来。

碳酸钙调节海洋的酸性,使海洋的化学环境有点苦涩。这就像有胃酸过多的人吃抗酸药一样。

太阳辐射增加,地球温度上升。大量水从海洋蒸发,海平面下降,露出很多陆地。

新的陆地经过雨水和河流的风化,更多的矿物质进入海洋。于是海洋的盐度开始上升。

这时期地球上的气候可能变得很剧烈。火山爆发和地震海啸不断改变地球的表面。

一些科学家认为,在这个时期,灾难性的小行星撞击仍然发生,海洋每几十年蒸发和改造一次。

小行星撞地严重后果?

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严重后果可能包括:

1. 大规模灾难: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能量很大,会引发爆炸和火灾,导致大量死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如果小行星落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后果将更加严重。

2. 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击地球时,会将大量尘埃和碎片抛入空气中,这些物质会遮蔽太阳光,导致全球温度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寒冬。

3. 生态系统崩溃: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破坏海洋、森林和土地等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

小行星撞击猛烈,能把地壳搞得乱七八糟,移来移去,还可能裂开,激发地震、火山激活,甚至让地球板块动个不停。

得看重小行星的防御和监测,搞好科研,让大家都清楚些,减少可能的麻烦。还得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减损办法,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都平安。

哪颗行星曾经有海洋?

现在的火星冷冷清清,干干巴巴,但它过去曾湿湿润润,暖暖烘烘,说不定还有海洋呢。

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除了地球,火星是另一颗拥有过海洋的家伙。火星初期形成的时候,大概有个海洋覆盖了大部分表面,泡在上面的水全部倒出来的话,能形成个6到300米深的大海。火星表面蜂窝状,地势复杂,把水引导到了一个个超级水道里。比如说,曾经的卡瑟伊瓦利斯海峡,两岸相隔50到150千米,最深处有18千米,排水能力是直布罗陀海峡的两倍,相当于地球上亚马孙河的一万倍。可惜,因为火星重力小,太阳辐射强,海洋很快就消失了。

咋回事,海洋怎么冒出来的?

海洋的冒出来跟地球的演变和一场持续了好几十亿年的星球大战紧密关联着。当地球从她的娘亲太阳那里出生时,还只是个热得冒烟的岩浆火球。火球的热量很快就散光了,地球表面迅速凉下来,先是生成了一层薄薄的地壳。跟着,地壳内部因为热度持续下降,发生了冷缩,就造成了开裂。这个状态没持续多久,因为紧接着的星球大战土地球折腾得“面目全非”。地球生成以来,一些彗星和小行星没停地撞着地球,这种狂野的入侵行为一直持续了好几十亿年。在一次大撞击中,薄薄的地壳终于被撕得裂开,内部的岩浆就沿着裂缝喷涌而出,就是火山爆发。地表的岩浆缓缓流动,渐渐冷却,就成了新的地壳层。就这样,地壳层不停地加厚,但是星球大战中留下的裂缝却没法复原,它们就形成了地壳层上的空洞,就是最早的洋盆。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大家!

NEXT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完整版)

小行星上发现海洋(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 相关文章: